在羅馬最愜意的事,莫過於在街上遊蕩,踏著一階一階的石板路,被吞沒在黃澄澄的街道中,融為一體。
羅馬就算沒有奧黛麗賀本的加持,也依舊浪漫,那不是人工塑造的記憶,而是天生地融合在義大利的血液裡。
然而羅馬的浪漫,僅止於非觀光景點區域,步行中的迷失,往往為塑造這形式上的浪漫,多了份藉口。
不經意地,我們找到了間屋頂上的餐廳。
同步刊登於 WORLD BY WORDS
在羅馬,餐廳同樣也叫染成了黃色,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你身在羅馬的事實,餐廳的隔壁是間賣雕塑的,門裡門外掛滿各樣式的石膏,我們從屋頂上能輕易地瞧見由石膏反射出來的光影,一旁的藤蔓襯著一抹綠,畫面和諧的令人悵惘。
義大利的用餐習慣會先在餐前上一份硬麵包,純粹的麥香,在口中久久不散,蘸上橄欖油與紅酒醋,微酸地刺激著味蕾,更能完全地感受麥子的香甜。
服務生送來菜單,我只能稍稍運用拉丁語系的共通點辨別些許菜色,但對太精細的菜名跟佐料實在沒輒,義大利人的英語不好但幸好很和善,在一翻雞同鴨講後,請服務生推薦他們一道主菜、一道麵食跟一款紅酒,看著價格也不算高昂,就同意姑且一試。
對義大利菜最深刻的一道體悟是,他們的料理味道都十分純粹,牛肉就是牛肉,馬鈴薯就是馬鈴薯,麵就是麵,我吃得到所有食材最真實的原味,不錦上添花,一切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我們點了一份烘烤牛排,在酥脆的表皮擠上微酸檸檬,一口咬下滿是肉汁,不老不韌,唾液霎時大量分泌,好像所有的味蕾都爭著想要一嚐這牛肉的鮮甜,你幾乎無法停下你的刀叉,一口接著一口,盡可能地想讓口齒均沾染上這牛肉的芬芳,佐上侍者推薦的紅酒,難以言喻。
牛排的附餐是烤馬鈴薯,馬鈴薯是歐洲常見的食材,英國幾乎餐餐馬鈴薯(煎的炸的烤的水煮的磨成泥的),但是歐洲的馬鈴薯顆粒不像台灣這麼大,質地沒有那麼鬆散,形狀偏小,口感較Q,切丁了的馬鈴薯拿去烘烤,每一面都烤得香酥,微韌的口感增添了馬鈴薯的風味,說穿了,它真的就只是馬鈴薯,但是經過恰當的調理,卻是無比好吃。
另一份是麵食,麵條染上了羅馬的顏色,整盤的黃,拌上濃郁的起士,這大概是我吃過最彈牙的義大利麵,和日本的讚岐烏龍麵不同,日本的烏龍麵冷麵彈牙的Q,淡淡的麵香吃起來清爽,而這盤好比讚岐烏龍麵搬彈牙的義大利麵,本身麵香帶勁,搭上起士的濃郁,簡單,卻叫人印象深刻。
2013年的6月27日是星期四,平日中午,餐廳內仍擠滿了人,然而空氣中的氛圍是閒適的。
淡淡的,襯著攀牆植物的綠,我對羅馬的記憶依然在這間屋頂上的餐廳,那樣地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