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0140315_154939.jpg  

文字是記敘語言的方式,而語言則乘載著文化之間的距離,原以為無形實則有形,徐冰老師的回顧展上,我看見了文字和語言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文字滲透於文化之中的影響。

在實際參與徐冰回顧展前,早已耳聞許多非去不可的推薦,展場規劃甚至成為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的話題。因此這場徐冰:回顧展也被列入我不可不去的必訪清單。

徐冰的創作理念很有趣,由於題材均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其作品想要傳達的訊息容易被閱讀。中文是方塊字,與英文字母(在此泛指各語言的字母)不同的是,中文字不須拼湊即蘊含了其獨特的意涵,但是我們都忘記了,以象形文字起家的,除了我們熟知的中文字外(也就是甲骨文),還有人類文明源頭之一的古埃及文字,本著文字的源頭均來自象形體,文字會隨著人類的進程演化,我們稱仍在使用的語言為living language,而失傳了的語言為dead language,由此可知文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了存與亡的分際,被淘汰了的語言紀錄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最終語言的分野逐漸明顯,直至我們都忘記了最初的源頭。

IMG_20140315_164055.jpg  

這讓我想起舊約聖經中巴別塔Tower of Babel的故事,據說人類文明之初,人們都說著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文字,他們想要建造一座直達天庭的塔,觸怒了耶和華,耶和華便擾亂了人們的口音、語言和文字,並將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而這座未造成的塔,就是巴別塔。
語言的分際使人們產生誤會,徐冰回顧展中的一件作品《轉話》,是關於文字意義在轉譯過程中出現的誤解和扭曲,他先請人用英文翻譯一篇淺顯易懂的中文論述,再依序以各種語言翻譯,最後再譯成中文對照,對照前後的中文文本,其文意便有了顯著差異。

另外一個發人深省的作品是《天書》,徐冰老師用四年的時間,以版畫的方式刻製了四千多個無人能懂的漢字,並在大張的連續宣紙上印滿新字,偌大的展覽室被無以計數的漢字包圍,母語是中文的我們卻目不識丁,瞬間只覺自身在文化長河中的渺小。文字由人所創造,為人所使用,然而不能使用的文字又是否可被稱作「字」,抑或只是一個不具意義的圖像而已。

IMG_20140315_160405.jpg  

IMG_20140315_160445.jpg  

關注文字解構的徐冰,同樣也關心生態議題,例如《蠶書》和《煙草計畫》。我們總是關注藝術本身是否具足夠創意,鮮少去探究它蘊含了多少生態意涵,運用蠶吃桑結繭羽化的生命週期過程,在一個瓷瓶中完整呈現,這個作品的首展在西方國家,不難想像鮮少接觸養蠶取絲的西方人面對這樣的一件作品會有什麼樣的文化衝擊。

《煙草計畫》,使用五十萬多枝的香菸排製成一襲鋪平在地面的虎皮地毯,這是徐冰在2011年於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發表的作品,當觀者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時,香菸的色澤會發生變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每五秒鐘就有一人因菸害死亡,且每年有約500萬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用香菸鋪排出來的虎皮縱然美麗,從一面走向另一面,金黃耀眼的虎皮大衣正逐漸褪為乾涸的溪水,逐漸步入死亡。

IMG_20140315_161941.jpg  

IMG_20140315_162040.jpg  

 

徐冰說,文字於他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本身沒有意圖,讓人達到溝通的目的,就像貨幣一樣。

我們以交換貨幣的方式交換文字,隨著虛擬貨幣的出現,文字有一天是不是也會絕種?

 

 IMG_20140315_164036.jpg  

說不定有一天,我們都能成為造字的倉頡。

 

 

// 展覽資訊 

網址: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495&ddlLang=zh-tw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圓山捷運站)

展出時間:2014/01/25~2014/04/20。

               09:30~17:30。週六17:00~20:30免費入場。週一休館。

票價:週五全日免費,週六憑學生證免費,全票30元,優待票15元。

租借導覽:免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可可 的頭像
    可可

    日記

    可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